五个月婴儿手术9小时离世:家属质疑病历造假,未被回应

栏目:育儿 | 来源:单手搓核弹 | 更新时间:2025-11-18 15:38:30

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创作不易,感谢您的支持。

我看到那条帖子的瞬间,心揪成了一团。家属在11月16日把一位叫陈医生、挂着“主任”“二十年经验”的名字,连同孩子的照片和病历推到了网络上。家属写道:小洛熙,五个月,早产儿,查出一个所谓的“心房膈肌圆孔”,医生说是微创、顶多两个半小时,睡一觉就好。家属相信了,签了字,把孩子交了出去。可最终,从承诺的两个半小时变成了整整九个小时,孩子最后在当天夜里被宣布死亡。家属在贴子里描述的细节,像刀子一样割人:孩子脸上的泪痕还没干,病历上却出现了“生命体征平稳”的记录,时间上却与死亡宣告错位。更让人不安的是,家属称手术中出现问题,医院没有及时告知,甚至进行了所谓的“二次手术”,门外的父母毫不知情。

我读这些话的时候,想象着那对父母在外面来回踱步的样子。没人愿意在深夜接到那种电话。没人愿意看到孩子被推进手术室时那无助的小脸。家属的痛苦是真实的,公开发声也是他们对真相的最后期待。

关于事实,有些点现在必须明确区分:这是家属的陈述,不是法院判决,也不是医院的官方结论。医院至今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。在公开信息之外,我们也不知道手术详细的术中记录、麻醉记录、术前检查的完整报告等关键材料。这些都是判断责任归属的关键证据,但目前公开资料不足,有待权威机构核实。

同时,网络上有两类声音在叠加:一类是同情和愤怒,要求彻查;另一类是冷嘲热讽,质疑家属“签了字就是自负”。我在想,这样的二元对立并不能帮助真相大白。签字既是风险告知,也是家属对医疗专业的信任交托。信任一旦被打破,受伤的往往是最弱的一方——病人和家庭。

还有人在网上扒出,类似情形并非孤例:据称在今年六月,有家属在同一个宣传视频下留言,称自己的孩子也在该医生手术后不幸离世。对于这种指控,公众有必要关注,但也必须交给调查去厘清。不应该把“怀疑”直接等同于“定罪”,也不该把“惯常做法”当成免责理由。

就技术层面,网上有自称业内人士的声音指出,很多小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自行闭合,且不超过5毫米的孔通常并不急于手术;术前影像学检查,特别是必要的增强CT或心脏超声的详细评估,是手术决策的重要依据。家属和公众关心的是:这台手术的指征是否充分?术前评估是否完整?术中突发情况有没有及时告知家属?病历记录是否被事后调整?这些问题,都需要医院拿出详尽的记录和可核验的证据来回应。

我在想,如果事后发现有病历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,或者存在隐瞒、延迟告知等行为,不仅是医疗技术问题,更是制度与伦理的严重缺陷。医疗不是单纯的技术活,还是高度依赖透明、可追溯的公共服务。家属有权知道每一步,社会有权要求公开的调查结果。

对公众而言,这件事引发的焦虑并非偶然。医疗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,一旦耗尽,带来的后果不是个别家庭的悲剧那么简单。我们需要问三个问题:一,如何让术前告知更标准、更具操作性?二,如何确保术中突发情况能及时和家属沟通?三,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独立第三方调查机制,及时披露客观真相?

我个人认为,有几点可以先着手推进:建立手术全程录像和独立审计机制;把术中重大变更必须由家属签字或由独立代表记录;在涉及婴幼儿的选择性手术上,引入多学科会诊制度并公开会诊意见。这些不是针对某一位医生的惩罚性要求,而是防止悲剧重演的制度性替代方案。

我也看见评论区的愤怒。有人说“医生也有风险”,有人说“家属签了字自担责任”。我想对两边都说几句:医疗有风险,但风险不能成为不透明、不负责的理由;家属承担不了所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。社会应该把愤怒转化为制度改良的动力,而不是简单地去找替罪羊。

最后,我有三点呼吁:

大家怎么看?你有类似看法或经历吗?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声音。我们需要更多有依据、冷静而坚定的讨论,让这些悲剧不再只是个别家庭的噩梦,而成为推动系统革新的起点。

← 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