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无名之子》:撕裂历史的伤口,照亮人性的微光——竹内亮镜头下“中国残留孤儿”的世纪之痛与人性救赎

栏目:娱乐 | 来源:东京在线 | 更新时间:2025-11-18 23:13:21

旅居中国南京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,耗时两年拍摄的《无名之子》于东京首映。这部以“中国残留孤儿”为主角的纪录片,以2小时43分钟的影像,将一段被日本政府刻意掩盖的历史撕裂开来,让观众直面战争遗孤的苦难人生、感恩与无奈。东京有乐町影院内,半数观众为日本人,许多年轻观众首次听闻“中国残留孤儿”一词,而他们与笔者一样,在观影过程中数度热泪盈眶。


被遗弃的童年:中国养父母的“敌子”之爱

1945年8月,苏联红军进攻中国东北,日本关东军溃逃时,以“满洲开拓团”名义殖民的30余万日本人中,数千名儿童被遗弃。一名中国农民在麦田发现瑟瑟发抖的中岛幼八(中国名李成林),递出馒头并带回家。养母拥着他说:“你就是我的孩子,这里就是你的家。”养父病逝后,养母三次改嫁,硬将他拉扯大并供其读完中学。

上世纪80年代,中日政府达成协议,中岛幼八得知生母在日本,决定返回。临行前,养母写信给生母:“我把孩子养大了,让他回到您的身旁。”2024年,83岁的他回到黑龙江,跪在养母墓前说:“儿子年纪大了,恐怕再也难以回来看您了。”当墓碑被推平,他如儿时扑进养母怀里般痛哭——这是最后的告别。

双重身份:归国后的“孤独”与“漂泊”

6岁的上条充彦(中国名苏喜申)被盲人养父收留,沿街乞讨。9岁成为理发店学徒,未读过一天书。中年时,他作为“残留孤儿”回到日本,却因不会日语、无法融入社会而孤独终老。最年轻的残留孤儿已80余岁,日本政府养老金仅够温饱,养老院中语言障碍更添煎熬。

上条充彦的女儿上条真理子(中国名苏红)将自宅改建为“一笑苑”老人服务中心,让老人们用东北话、山东话聊天打麻将。她带儿子回山东老家,让他在姥爷的理发店理发。儿子触摸传家宝后说:“假如妈妈不在了,我会把一笑苑经营下去。”

历史的重影:竹内亮的追问与遗憾

影片结尾,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哽咽道:“我的身上流着大和民族的血,但是……我的心是中国心。”竹内亮在采访中坦言:“我一直在寻找残留孤儿的中国养父母,很想问问她们,为什么要把敌人的孩子养大?如果是我的话,根本不可能做到。很遗憾,这些养父母都已经去世了。”

观众与导演的对话:历史与现实的回响

观影后,有日本观众表示:“没想到政府会抛弃他们,没想到中国人如此善良。”竹内亮回应:“我不是在拍‘受害者’的故事,而是想展现人性如何超越仇恨。”他拒绝美化历史,但通过中岛幼八养母的信、上条真理子的“一笑苑”,让观众看到:战争遗孤的苦难,最终被中国养父母的博爱与后代的坚守所照亮。

《无名之子》不仅是一部纪录片,更是一面镜子——它照见日本政府的失职,更照见中国养父母的伟大。竹内亮的镜头没有控诉,却用平实语言让历史自己说话。当“我的心是中国心”七个字响起,影院鸦雀无声——这或许正是历史最沉重的回响,也是人性最温暖的救赎。

近期展会

1、

2、

3、

版权说明:尊重知识产权,版权归属原创作者,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,网络其他素材无从查证作者,如有侵权,原创作者烦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。 微信:xinshuo20122015

← 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