愿意花一年等YU7的准车主,看中了什么

栏目:汽车/行业 | 来源:网易浪潮工作室 | 更新时间:2025-11-18 18:13:51

汽车市场今年的竞争依旧相当激烈,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新势力品牌需要“用尽所有手段”去尝试突围[1]。争取年轻用户,是当前各大厂商的头等大事。

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竞争已然到如此程度,YU7却凭着长达30周以上的提车周期,直接反向出圈。车主们愿意为提车等待将近一年,在当前环境中堪称消费奇观。

究竟是什么,让小米YU7车主愿意等这么久?

为了探究这种“反常”现象诞生的前因后果,浪潮工作室对小米YU7车主们展开了深度调研,最终回收169份有效问卷,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。本次调研对象特别包含已提车车主与未提车车主两类人群,并对未提车车主的其中六人进一步深度一对一访谈。

买车前,他们为什么认定小米YU7

作为一辆具备运动属性的SUV,从问卷数据上看,小米YU7已经成功让26-35岁之间的年轻消费者入局。

这些增换购群体的车主,根据问卷数据可知驾龄超过五年的接近64%,家庭结构大多比较简单,对日常通勤与家庭出行的需求更为强烈,好开、舒服、方便自驾出去玩,是他们买车的几大刚需点。在这批用户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趋势:选择SUV不再只是“有娃家庭”的专属配置,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兼顾家庭和独自驾驶的“双面手”。

满足这些要求之余,外观成为年轻车主们最关注的要点。在“最终购买YU7的理由”中,选择“外观优雅有设计感,比例协调”的车主居然多达95.3%,此外,为主驾零重力座椅、人车家生态、科技、铠甲笼式车身带来的安全感买单的车主也超过半数。

可见对这届年轻人来说,在千篇一律方盒子造型的SUV市场内,目前现有的很多车型是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审美的高要求的。这时,YU7这样一款豪华运动SUV设计风格的产品就能够脱颖而出,成为吸引车主下单的重要理由之一。

实际上,2024年就有报告称,过去四年,用户对汽车的造型需求直线上升,汽车的外观越来越能左右购车的最终决定。尤其是在21-24年间,中国汽车市场的个性化趋势突然加速,总体用户的造型诉求高达42.61%[2]。

而小米YU7在宣传阶段就已经凭借外观破圈,几乎所有车主都承认,自己是被优雅有设计感的外观吸引入坑的。车主林先生本来是陪朋友去看车,结果自己反倒被小米YU7亮眼的外型吸引住了。不仅如此,带本来很犹豫的父母去试驾之后,“本来以为他们是实用派,结果也是外观派”,把父母辈的心都给笼络了。另一位车主吕先生提起试驾时的感受也表示,“只有外型你满意了之后,才会去考虑更多内在的东西”。

顺着颜值入坑的车主,在试驾时感受到实车的硬件、内饰带来的豪车体验后,就更被打动了。可以说始于颜值,忠于产品的实力。接近半数的车主都对内饰设计的品位、做工、细节印象深刻,豪华座舱和宽敞的空间让接近70%的车主在乘坐、试驾体验时相当满意。

作为豪华品牌车主,吕先生对YU7的驾驶感受非常惊讶,之前一直开油车的柳女士试驾后认为,这已经非常接近自己理想中完美车型了。

不过,彻底赢得车主的决胜条件,还得是外观和科技带来的智能体验。有7成车主最终放弃其它品牌的理由来自外观,另有接近半数的车主同样对科技感表示认可。

根据回收的问卷调研数据,无论是一致好评的高清、互动性强、充满科技范儿的天际屏,还是豪华的做工、流畅的操作、舒适的驾驶体验,都进一步加速了车主们购买的决策。

提车后,他们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

实际上,本次调研中,这些已提车车主们不仅展示出了符合宣传的实际感受,还展示出了YU7更多超越宣传期的一面:

提车后,近八成用户上手后觉得,这符合他们对新时代科技范儿汽车的想象。不仅回头率简直拉满,最期待的硬件部分也得到了满足。流畅便利的操作系统,更是让60%以上的驾驶员们能够自信上路。

如果说外观解决的是“第一眼”的问题,那么在科技、系统、续航、豪华体验等方面则让提车用户在使用中好感倍增。车身结构、交互设计等看不见的部分,小米也下了不少功夫。例如额外扩充的前备箱空间、负责便利性的语音助手、物联网,以及电车续航能力等等。不少车主在采访中反复提到,天际屏等科技配件体验新奇,磁吸按钮设计便利。对普通用户来说,这些贴合日常使用的功能设计,使用起来是否稳定靠谱,或许才是小米YU7成为爆款的决定性因素。

调查问卷显示,超过8成车主购买电动车的原因都是希望降低出行成本,而接近90%的车主则是因为科技感强,可玩性高而选择了电车。可以看出,除了经济考量,电车车主们还是更在意电车本身自带的科技属性。

对于喜欢露营、自驾的年轻人来说,电车续航一直是绕不开的难题,而小米的表现让超过半数的车主彻底告别了电量焦虑。桑女士在采访中提到,家里另一辆电车平时已经很注意使用,但依然掉电很快;相比之下,小米的续航接近八百公里,让她真正感到安心。

她还提到了一个细节:在基础功能之外,还有枚可自定义的磁吸按钮——既能够一键控制车能功能,还能与家中电器互联。这类“小巧思”在宣传中或许并不起眼,但日常使用,车主们就会逐渐感受到预期之外的“那点好”。

科技感,正是打动许多用户的关键所在。柳女士在谈到小米的智能体验时表示:“感觉它好像是一个未来科技机器人,我跟它说什么它都能懂。”在这些车主的描述中,人机交互的自然流畅让他们觉得“跟车说话”这件事不再别扭尴尬。每天都用的车,大家要的并不是多么高大上但看不懂的噱头,而是日常通勤和出行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实用体验。

在浪潮的调研中,72.8%的用户认为小爱助手“非常智能”。受访者桑女士对此深有同感,她提到小爱助手能通过语音控制车门和前备箱的开关,这样的智能互动让她感到格外便利。同样被吸引的还有刘先生,他表示以往停车贴近墙面时,后备箱常常难以打开,如今只需一句“小爱,打开前备箱”,就能轻松取放物品。

在舒适性方面,“零重力座椅”和“小爱助手”并列成为用户心中最满意的功能,而静谧座舱也获得了63.6%的好评。SU7车主吕先生表示,YU7的座椅在舒适度上更进一步,长途乘坐也无疲惫感。徐先生则用“突然就安静了”来形容静谧座舱带来的惊喜体验。

对细节的关注同样打动了许多车主和他们的家人。电车可能让部分人晕车,很在意这一点的徐先生因此之前都没有考虑过电车,但他试驾时发现,YU7自带的“晕车舒缓模式”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。与家人共同体验后,他们都认为表现不错;当关闭动能回收系统时,甚至有一种接近油车的平顺感。

在访谈中,“情绪价值”是车主们不断提到的形容词。对他们而言,YU7目前已经基本兑现了宣传期的承诺,还有一些硬件和科技设备配置,甚至超出了最初的期待。这些都让已提车车主的评价在市场上不断沉淀,形成了YU7的好口碑。

这届年轻人,等车只为“合拍”

一些车主在亲身感受到了小米试驾车的诚意之后,彻底颠覆了他们的想象。

身为程序员的吕先生其实是个“果粉”,此前他并不关注小米,直到他拗不过女朋友被拉着去试驾,车型的美感让他一眼惊艳,驾驶时动力令人满意之余,车机的智能化和UI界面,也让这位本行做设计的果粉有着超预期的体验。

事实上,一些其它品牌的粉丝在试驾过后,也开始对小米产生好感。小米的车机上搭载了CarPlay,苹果手机用户林先生对比后,觉得没有搭载CarPlay的电车使用实在很不方便,并且想要增加辅助驾驶,还得额外多花好几万,而小米却能给到用户更多选择。原本觉得小米造车小打小闹的他,在试驾YU7后,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想法:

小米造车,确实不简单。

这还仅仅只是小米给到的其中一部分。另一部分是,小米满足了年轻人对个性化、社交和个人空间的需求。也正因如此,车主们愿意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安心等待。在浪潮的问卷调查中,等待时间11-20周的车主占比14.5%,21-30周的占比20%,甚至还有23.6%的车主仍然需要等待30周以上。

对大部分车主而言,选择购买电动车的理由中,除了降低出行成本等刚需外,能够选择定制化外形服务展现个性、打造第二个移动小家的用户不下半数。桑女士在采访中说,现在她最期待的就是在车里午休的时候追剧,还能躺得特别平,这比她之前的油车SUV好太多了。

另一个让车主保持耐心的因素,还有小米在细节上的表态、对于车主的重视、以及出现问题时的认真态度。徐先生在采访中表示,他本来还有些担心延长交付产生的购置税的问题,没想到小米直接表态兜底购置税,直接打消了他的最后一点顾虑。其他车主也表示了对小米产能提升的信心,因为确实已有不少人陆续提车。

不过,还是有人因为等待周期太长而选择放弃,浪潮的问卷显示,仍然有超过40%的车主等待周期在20周以上,有些急需用车的车主或许确实很难顶住现实压力。

但小米的诚意还是挽留了大部分用户。比如等待期给车主赠送的礼包,种种活动让等车车主更加安心,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。除了每周五更新一次提车进度,小米官方组织的高阶驾驶、赛道体验、车主俱乐部等其它丰富的车主活动,同样在增进交流、扩展社交之余,给了车主其它期待。

林先生非常幸运地抢到了高阶驾驶培训体验,课程帮助他改善了许多驾驶习惯,让他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开车;柳女士虽未提车,但已经参与车主群活动有一阵子了,在活动中也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
几乎所有受访车主都提到:在他们各自的预算和需求细节里,目前还没有找到一款车比YU7更加“对口味”,这也是他们愿意坚持等下去的原因。

YU7车主复杂的行为决策,同样体现在浪潮消费观的调研数据中,75%的人倾向于理性消费,60%的人同时也会考虑品质问题,还有40%左右的人同时表现出了尝鲜和个性消费的倾向。

柳女士日常消费喜欢特立独行,小米YU7完全满足了她这样追求个性的人群的需求。“不管哪个牌子,都没有小米的设计感那么好看”,柳女士强调,看完小米之后,别的车都不那么喜欢,叠加满意的试驾体验,即使周期在现在的情况上再延长,她也依旧认为,等待是值得的。

如果把视角拉远一点,可以看到这背后有一个更深刻的消费洞察:对于物质不再那么匮乏的年轻一代而言,买车不仅是“拥有一辆交通工具”,而是购买一种体验和价值认同。而YU7,显然切中了这条线索上的几个关键点。

一些观点倾向于认为我们现在的消费时代已经出现了一些“第四消费时代”的特征,其核心是理性化、体验化和价值驱动的消费[3]。这意味着对当代年轻消费者来说,消费早已不是单纯的获取使用价值,更是理想、品质、冲动、情绪消费等多种复杂情绪的综合行为。

而小米YU7的出现,恰巧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这些复杂需求,同期也并未出现可以比肩的车型,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甘愿为提车等待将近一年。

采访快要结束时,桑女士兴奋地说,就在前一个周五的晚上,她发现自己原定的提车周期一下往前跳了9周,现在她只需要再等24周就能提车。

小米YU7的提车周期最夸张时曾长达50多周,不免在互联网上形成“等车奇观”。然而用户是聪明的,他们愿意花费长时间的周期等待,实则源于对产品的信任。而市场应该看到的是,“等车”的表象背后,真正能够打动用户的,是过硬的产品、优秀的体验和负责的态度。

从调研细节来看,小米距离“完美产品”也还有距离。例如,仅有14%的车主表示愿意向他人推荐车载冰箱功能,这说明部分配置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的体验感并没有宣传的那么亮眼。对习惯高标准要求细节的年轻用户来说,这些“小毛边”同样会被记在心里。而这些既是反馈,又是催促。提醒着每一个即便当下订单、销量很好的“小米们”,只有不断精进自己,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。

1.乘联会:2025年H1中国汽车销量1327.9万辆,同比增长12.2%. (2025, July 14). 新浪科技.

2.易车研究院. (2024, October 18). 女性是中国车市新造型的“白衣骑士”;购车决策洞察报告之造型篇(2024版). 腾讯新闻.

3.郑红娥. (2021, February 5). “双循环”格局下消费的阶段性特征研判. 人民论坛网.

数据 / 年糕菌

设计 / 麦土豆、起司司、卜卜脆、秋曈

作者:聂隐娘

← 返回首页